寧瑪巴傳承介紹
寧瑪巴(紅教)是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最早的傳承,是蓮花生大士所傳下來的教法,「寧瑪」(Nyingma)的意義即是「古老的」,由蓮師於西元八世紀傳到西藏。傳承源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一、寧瑪派傳承
藏傳佛教是開始出現個於吐蕃王朝第二十九代國王拉托托日列占時期,到了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岡布的時候,西元629年,唐太宗貞觀年間,與唐朝王室及尼泊爾王朝聯姻,唐朝的文成公主與尼泊爾赤準公主被迎請入藏時,其嫁妝裡各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及大量佛經。
當時,為安置佛像及佛經,併為了調伏古地形學說認為西藏地形有如女羅剎惡魔的說法,而大事興建以大昭寺、小昭寺為主的108座寺廟,此時雖然興建眾多寺廟,但卻沒有西藏本土的出家僧侶。在這同時,松贊乾布派許多人留學印度,學習梵文和巴厘文,其中一位大臣吞米桑布劄創造了現在所使用的藏文,影響後世西藏佛教及文化甚為遠大。
到了第三十八代國王赤松德贊時,頒詔崇佛,特地迎請:堪布菩提薩埵(印度薩霍爾王之子希瓦措)、蓮花生大師及許多佛學家專業人才來到西藏,修建西藏歷史上第一個仿造印度古廟沃丹達波寺的形式,揉合漢、藏、印三者建築風格於一體的桑耶寺。
藏王赤松德贊並從印度、尼泊爾各地迎請佛教學者,培育翻譯人才,大量翻譯佛經,始以毘盧遮那大師為首的七人預試出家之後,藏族三百人相繼出家,初建僧團,佛法於是大興於雪域。
西元十二世紀始,有三位祖師對寧瑪巴的典籍進行有系統的整理,成為寧瑪巴教派的創始者。第一位是素爾波且(1002—1062),本名釋迦迥乃,因首創烏巴隆寺,又稱烏巴隆巴。第二位是素爾瓊.喜饒扎巴(1014—1074),是素爾波且之養子,他學到了素爾波且的全部密法,並接替了烏巴隆寺寺主之職位。第三位是素爾.釋迦僧格(1074—1134),是素爾瓊最小的兒子。這三位祖師並稱「三素爾」,成為創立寧瑪巴教派的三大祖師。
二、寧瑪派的六大母寺
西藏整個佛法的根源為密咒舊譯(寧瑪)大法部,寧瑪派之下以各派的創始人或其代表性的寺院之名為名,主要有在雪域的西邊的多傑札寺、敏珠林寺,中間有雪謙寺、卓千寺,東邊有噶陀寺、白玉寺,這就是寧瑪巴六大傳承系統,以及其他較小傳承系統。
(一)「噶陀傳承」十萬虹光 - 1159年
首創噶陀寺的開山祖師「旦巴德協」,是文殊菩薩的化現,他曾是印度大成就者「巴惹打札」阿羅漢,後為「先打迭娃」,在西藏曾化身為「依喜措嘉」,後為大譯師「依喜運努」等轉世。「旦巴德協」於西元1122年誕生在康區四水六崗的只劄崗,自幼厭世不喜酒肉,五歲起寫字念書,六歲起畫佛像塑佛像,學習心算學、新舊醫學、詩詞歌賦、世法訴訟、背誦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期間他向巴旃阿闍黎受居士戒。
九歲,厭離世俗,聽其父言在長兄的吉祥法輪寺學經律論三藏,開始接受大乘菩薩戒,長兄為他演說佛法,令其歡喜異常,接著開始接受「金剛多摩<拙火>上樂金剛灌頂」,殊勝證悟徵兆出現後,又灌吉祥天母心咒,他從來未曾修學,卻能自見吉祥天母降臨。
二十九歲,其上師蔣頓巴預言他在岡巴修行將有虹光化身的成就,若去噶陀聖地蓮師修行地弘法教化,將有十萬個以上的弟子虹光化身,所立教派將流傳千年以上。接著,又到讓日康瑪與施身法祖師“覺”派祖師馬其羅尊之子突運、成就者“瘋僧”竹吞運巴頓丹學習施身法傳授;又到多波地方與密勒日巴尊者的大弟子達玻拉吉學大手印,在札日之地閉關四個月。圓滿成就後,他回到上師處,將心得供養上師,此時誦六字大明咒時口出虹光;上師賜與全套法衣、加持物、哈達後,他前往找尋噶陀山。旦巴德協在半路上遇到大寶法王噶瑪巴杜松虔巴,又與之學法灌頂為其最殊勝弟子,當時所有大成就者中,他依止上百個上師,所有次第皆為圓滿。
三十六歲他到達噶陀山下,往後其弟子聽法者與日俱增,多達千人以上,他們白天修廟,晚上聽法,一面聽法懺悔業障,一面苦修建廟,所有的工匠、石匠、工藝匠均日以繼夜地盡心修建噶陀寺。噶陀寺自西元1159年起建,歷時兩年,至龍年完成。
噶陀寺中有一大殿,大殿旁有貢嘎拉(花園)、覺香廳。殿內有高大佛像、壁畫,佛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及八大菩薩、門神、護法等壁畫。所珍藏的法物有蓮花生大師與貝瑪密札的手稿、印度幻化五部貝葉經、大成就者桑答足普巴的袈裟、紅教大成就者哈傑蘇波切.釋迦冏涅的牙齒、阿底峽尊者的班智達法帽、努尚吉耶喜的普巴杵、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子、丹珠爾、甘珠爾大藏經的手抄本、用金汁液寫的大般若經、用銀汁液寫的大般若經,一共有一千三百多函。
七十一歲時,他召集所有弟子,告誡他們:不論你們的見地有多高,佛法的精華在於律宗,所以一切言行舉止,要仔細謹慎;佛法的要旨不在對語句經文的通達,而在於其中勝義心要之理解與實證;不論在顯密大小乘任何次第中,沒有比調伏自心更為重要!你們應把自己放在卑微之處,謙虛地學習;你們要專心努力的修行,並要把修行當作唯一的目標。
他再三叮嚀:修行一定要永遠記得菩提心,不可忘失,一定要反觀自性,不向外求!此時,噶陀寺作一個盛大的薈供,薈供圓滿後,弟子們知道他即將涅盤,再三請求他住世,旦巴德協祖師說:此身真實利益眾生之因緣已盡,我即將到無量光佛的淨土。祈願佛法綿延長存,昌隆廣布,持法者常住在世,利益眾生。接著,他走到聖法眾喜花園,面向西方,結心性安息印,而後涅盤。
(二)「多傑札傳承」北藏「強迭」- 1599年
多傑札寺的教法基礎是建立在所謂的北藏「強迭」傳承上,而所謂的北岩傳法是指由蓮花生大士所留下的上部伏藏而言,北藏是由取藏者雷欽貴登所取出。
傳統上,這和五大伏藏法王中第一位岩傳法王「楊利尼瑪哦色」與第二位岩傳法王「法之自在者─咕嚕秋旺」所取出的南藏「索迭」有所分別(六大寺中的敏珠林寺與白玉寺即是以南藏為主,而索迭的傳承是以噶陀寺五位黃金法台為主)。而這三位掘藏大師,在西藏佛教傳統上被認做是蓮花生大士的身、口、意的三化身。
雷欽貴登於1337年藏曆的一月十日出生於娘域,出生後取名為峨祝佳參。其出生有大異兆。他的父親是一位善修普巴金剛的寧瑪瑜珈士,雷欽貴登年輕時就從其父學習這些教法,八歲時能圓滿普巴法的禪定。於十一歲時,他的頭頂長出三根像是鷹羽的羽毛,二十三歲時,又長出兩根,因此,他被又被稱做貴吉登楚堅。之後,也有人稱尊者為雷欽千波,這個稱號之後也成為歷代轉世的頭銜。1364年,一位名叫孟拉桑波劄巴的喇嘛在將由波龍這個地方取出了一些伏藏,其中有八件伏藏是指引有關如何取出另一些埋藏在桑桑拉札的伏藏指引(即岩庫標題)。1365年的新年,桑波劄巴將這些指引交給頓巴索南旺秋與兩位隨從,囑咐他們在桑桑山的東面將這些檔交給一位“手持佛像及念珠的瑜珈士”。一個星期以後,當這三個人在札龍寺的河邊吃飯時,雷欽貴登手裡分別拿著念珠與普巴金剛的佛像由遠方走來。經過一番交談,此三人認定雷欽貴登符合一切的授記預言,就將所有的伏藏指引交給他。
雷欽貴登回到拿孟隆後,他預言說當木星進入鬼宿時(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出生於此時,是大吉兆)即是取出伏藏之鑰的時辰。1366年六月八日的黎明,一道白光射中札桑山的山頂,顯示出一塊為薄雪覆蓋的地方。在此山之山頂,一塊被三個石碑所環繞的白岩石之下,雷欽貴登取出了七卷岩庫標題,指示如何取出下一步伏藏的紙卷。
兩個月後,1366年八月四日,雷欽貴登正給予其弟子們普巴金剛的灌頂。當正要引領弟子進入壇城時,雷欽貴登卻又帶領大家進入附近一座看起來像是毒蛇蟠聚的山中。依記載,當他們到達那裡時,空氣中充滿著的香氣與虹光。隨後,一行人到達山的西南面,那時已經是黃昏,遍空充滿著夕陽的紅寶石色彩。他們爬到一座山洞,留下兩位弟子守住洞口,雷欽貴登進入山洞,並且開始祈請。當太陽下山以後,整個山洞開始震動,代表取出該伏藏的法主已經來到此地。
午夜,順著油燈的燈光,他們爬到一塊有自在金剛形象的岩石邊,當雷欽貴登用他原先所取出的標題紙卷向金剛像壓下時,出現了一道門,通入一個三角型的小室,在此小室中,有著一條淺藍色黃腹的蛇(應是石蛇,非真蛇,是護法守護岩傳法),大約有人的手臂這麼粗。蛇身蟠踞,頭向著東南方的一塊深藍色方形石頭,石頭上有類似九塊銀色指甲紋路,排在一起如同龜甲。此蛇的蟠踞之型,像是一塊八面寶石,在它的心中,有三塊特別的突起,從這三塊突起處中,雷欽貴登取出了一個紙卷與一顆象徵性寶石。蛇所蟠踞的中央,放著一個栗色的皮盒,其內有五個小貯藏室,分別是北藏的五支伏藏法本。
由中央深紅色的小室中,雷欽貴登取出了三支絲綢包裹的普巴杵,以及四本阿底瑜珈部的普巴金剛法本-“直指普賢心意”。同時,雷欽貴登也在此小室中取出了蓮花生大士的頭髮舍利等加持聖物,以及用藍絲綢所包裹的三十個紙卷。
在東方小室中,雷欽貴登取出了名為“遮止因果”的法本,名為“心意如虛空法”的教法,以及名為“本淨自生自顯”的密續。在南方小室中,雷欽貴登取出了許多儀軌法本,如“四支修習成就”,“忿怒黑嚕嘎自生自顯”等等。同時,此室中也發現了岩傳普巴金剛九面十八臂形象的法本。在西方小室中,雷欽貴登取出了“七支緣起法”,“輪涅總聚”等等各種法本。在北方小室中,雷欽貴登取出了許多誅法法本,醫藥法本,以及指導如何做“垛”的法本。取出此“五藏”後,雷欽貴登將每一部又分為一百零一個部分,並以四方空行母的種子字予以標示。然後,他將這些伏藏傳授給適當根器的弟子,開始北岩傳的傳承。
雷欽貴登同時以發現七個蓮花生大士預言中的“秘境”而聞名。在伏藏的傳統中,“秘境”乃是在西藏遇到危難或迫害,蓮花生大士指引西藏人可以躲藏的地方,一般是山谷或大山洞,通常經過有一條秘道才能進去。最為有名的秘境,就是現今位於西藏,尼泊爾,緬甸三處交界的“貝瑪軌”,也時常有修行人、瑜珈士在閉關。1389年,雷欽貴登成為貢塘王的上師。他於1408年圓寂。之後,北藏分為母,子,弟子三個主要的傳承。
以其菩提誓願的緣故,雷欽貴登轉世為掘藏者累登,他是著名的掘藏大師-雅裡班禪貝瑪旺嘉多傑的弟弟,其父為蔣揚寧欽、母為左堪康巴靖。並又發掘出三卷伏藏教法。(就伏藏的教法雅裡班禪自己也是一位精通北藏傳承的大師,也是一位嚴持戒律的比丘而言,因蓮花生大士乃在家身的緣起,大部分的掘藏者都是在家人,雅裡班禪為很少特例)。他在自己閉關所在的山旁建立了一間帳房式的寺院,名為“耶旺究給”。並訂定了嚴格的寺規。從此,在家居士持明雷欽貴登的教法成為此出家僧眾團體的主要修行。並加上貝瑪旺嘉本身所取出的竺野寺伏藏-“後續總集”。在掘藏者謝若峨色的鼓勵下,貝瑪旺嘉使得這個教團不斷的成長茁壯,最後,建成“土丹色多見”寺,五十六歲時圓寂。1550年,貝瑪旺嘉轉世成為札西都佳,北藏的教法在他的領導下,得到更廣的發展,他本身是當時十三位藏區統治者之一,也是確立多傑劄寺傳承的法王。札西都佳自己也另外再取出三套伏藏教法,分別是“壽命成就三身明集”,“事業上師法要”,以及“母續心要三義”。當時,貝瑪旺嘉所建的“耶旺究給”帳房寺院(此時已改名為“咕嚕貝瑪耶旺究給”)受到當時的藏區實際統治者辛廈巴的壓迫,導致劄西都佳本人都因此而流亡到康區。根據傳記,這件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在札西都佳到達康區後,他寫了一封信給辛廈巴,說像是你這樣迫害佛陀教法的人,喇呼拉護法(也就是寧瑪巴三大護法之一的摧敵大遍入護法)會馬上予以懲治。當辛廈巴看完這封信以後,馬上就昏倒而死去。也因此,札西都佳贏得“強達”的稱號,義為“北藏法主”。劄西都佳三十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名為阿吉旺波,他被認做是雷欽貴登的第三世轉世。這位上師於1599年,將“耶旺究給”帳房寺院移至衛區,並改名為“咕嚕貝瑪耶旺究給圖丹多傑劄”寺,“多傑劄”,義為金剛杵岩,乃是因為寺址,原有一座上有天然金剛杵形狀的岩石。從此,多傑札寺就成為北藏教法與歷代雷欽貴登的轉世駐錫所在地。而阿吉旺波的弟子-丹津諾布,則是將北藏教法傳入「尤牟」地區(yol-mo,今日尼泊爾的Helambu區),這也就是為什麼北藏今日在尼泊爾的藏傳寺院中比較流行的緣故。(從雅裡班禪就和該地有很深的因緣)
1617年,當第五世達賴喇嘛(1617-1682)還年輕的時候,他由阿吉旺波那裡接受了長壽灌頂。在長大的過程裡,他進一步接受了北藏的全部教法。在五世達賴喇嘛的密傳中,他自己提到,北藏是最值得信賴的伏藏教法。同時,他也說,他曾經於淨相中親自從札西都佳那裡領受到其他的不共伏藏教授。
阿吉旺波於1639年圓寂。兩年後,蔣達貝瑪慶列(1641-1718)被認證為第四世的持明者轉世。由丹津諾布升座後,他由五世達賴喇嘛那裡接受沙彌戒與比丘戒。貝瑪慶列除了北藏教法外,同時廣學新舊各派教法。由他開始,北藏的母,子,弟子三支傳承合而為一。他並寫了許多的儀軌與注釋,確定了多傑札寺院的唱頌,金剛舞,供多瑪,壇城等等規矩。貝瑪慶列的著作有十三卷之多。不幸的是,1718年,貝瑪慶列在準噶爾蒙古人入侵的戰亂中,被蒙古人殺死。(當時,敏卓林寺的大譯師羅青達瑪師利,lo-chenDharmashri,相傳因蒙古人提早圓寂,也就是開啟堪欽仁波切傳承,後是清朝驅逐蒙古軍,迎達賴五世回藏,確立格魯巴的政教合一制),同時有三位大導師在五世達賴喇嘛支持下,廣弘教法,這三位即德達林巴(敏令赤欽的先祖)、大辯師冉江仁波切(建立雪謙寺)和白瑪仁增(建立卓千寺)。
第五世的持明者轉世-噶桑貝瑪旺秋(1720-1770),出生於康區的年榮地區。他將多傑札寺重新修建起來。同時,他也取出幾種淨相伏藏的修法,都和誅法有關。1729年大圓滿寧體的大尊者吉美林巴出生,之後整合二大寧體傳承為龍欽寧體,集教傳岩傳之大成。之後各寺也有修習龍欽寧體,所以達龍哲珠仁波切也有龍欽寧體的傳承。第六世與第七世的轉世都在年輕時就圓寂了。
第八世的持明轉世,名為噶桑都度多傑,生於洛札。他以忿怒法的修持成就聞名。在十八世紀末的藏尼戰爭中(1788-1792),他修法將尼泊爾廓爾喀人逐走,因此而得到清廷授與呼圖喀圖的頭銜。第九世的持明轉世,名為圖丹秋旺亮尼多傑,於1884年生於拉薩,圓寂於1932年。
第十世的轉世,名為圖丹吉美南卓嘉措,於1936年生於拉薩。受戒於熱振仁波切,他也從敏珠林寺的勘欽仁波切與敦珠法王那裡學習。他並未逃出西藏,這些年來,仁波切致力於多傑札寺院的重建。多傑札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政府中僅次於內瓊護法的新結洽護法,其降神乩童是駐錫於噶東寺,而噶東寺是多傑札寺的屬寺之一。此夜叉護法是所謂的“桑耶寺貝哈五身”護法的一員,也就是內瓊護法-貝哈的四位眷屬之一。傳統上,他是木雅人的特別護法,也是錫金王室的不共護法(錫金王室和北藏傳承有密切關係)。在伏藏“蓮花遺教”中記載,當西藏遭受蒙古的入侵時,修持此尊護法特別有用。此護法的降神乩童在西藏政府中被稱為“噶東法王”,他主要有兩樣工作,一樣是掌管天象的預報與控制,另一樣就是對轉世仁波切在何時何地轉生做出正確的預言。目前在印度達姆撒拉重建噶東寺。多傑札寺一共有十一位轉世仁波切。
(三)「白玉傳承」教理的學習和實修 - 1665年
白玉寺,藏語全稱為“白玉朗嘉祥丘伽林”(意為“吉祥尊勝菩提洲”,其中藏語“白玉”意為“吉祥盛德之處”),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城北坡,平均海拔是3030米。
在白玉寺建寺前,文成公主入藏途經白玉之時,在此處以牛角中插入枝條,種下了一棵樹(該樹藏語稱為“炯瑪拉措”)。大譯師毗盧遮那赴渣瓦龍,途經白玉時,也種下一棵柏樹,並進行了預言。上述殊勝徵兆和蓮花生授記將在噶陀以南出現興盛的佛法聖地吻合。
890年,藏衛地區的高僧朱托仁青·吉熱曲雄旺波到白玉修行,留下的修行洞、聖塔等遺跡保存至今,為康藏第一座寧瑪派道場。後來,歷代又在原址處的岩堡上興建了一座依怙堂。
1665年,德格王發願建寺,在依怙堂的基礎上擴建成了白玉寺。大成就者仁珍昆桑謝拉應金剛持明岩取大師明珠多傑以及色洛頓巴堅稱之請,出任該寺的法座,並成為德格王的上師。第一位法座持有者,大持明昆桑謝拉較知名的前世為佛的兒子「羅喉羅」尊者和「根延它摩塔」尊者以及印度大師「吉祥獅子(師利星哈)」等。此後,在他的領導之下,其弟子等人到各地建寺、收徒、傳教,當時使白玉寺擴充至三千人之多的大寺院、擁有了百餘座子寺、上千座靜修院和閉關室,遍佈康、藏、安多等地。如今,白玉寺主要的屬寺共360多座。並且經由教理的學習和實修,佛陀的教法在此不斷的增上和廣泛地流布。在他無數的弟子之中,他最早的心子是貝瑪龍卓嘉措。另外還有四個來自後地方的偉大的心子:舍巴耶喜,蔣甘阿貝,雄干貝丁和臧嘎多傑塔。
他們各自建立了他們自己的法座寺院。舍巴耶喜建立了拉孜寺,蔣甘阿貝建立了蔣甘寺。雄干貝丁所建的雄甘寺,臧嘎多傑塔的臧嘎寺。這四座寺院以及札口的偉瑟林寺廟成了主要的寺院,由此發展出其他的分寺。由這五座寺廟分出了一百座雄偉的寺院,再由此分出無數的子寺院。
(四)「敏卓林傳承」教傳與岩傳合一 - 1676年
寧瑪巴所謂之教傳乃是由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無間傳至現在,其一為中藏之「朗」傳承;另一則為德達林巴傳尊者再擴大於卓千寺傳承及白玉寺傳承之東藏「康」傳承。
依據敦珠仁波切所頒賜其漢地弟子-索南秋奇嘉稱(福德法幢-劉銳之上師)之教、岩傳傳承表,德達林巴與尊者分屬教傳第卅七、卅八代,及岩傳第十三、十四代傳承持有者。
敏卓林開寺祖師「德達林巴」於西元 1646 年火狗年藏曆二月初十誕生,母親為揚金卓瑪;出生時有許多吉祥徵兆如地動、天空出現彩虹等。德達林巴自小從父親學習,八歲起開始替代父親灌頂傳法,依止以父親及五世達賴喇嘛為主的二十五位上師(與五世達懶互尊對方為上師,相互傳法灌頂)。
德達林巴十八歲及二十二歲時分別從「雅瑪瓏」及「雅瓏謝札」兩處蓮師聖地,以及在三十一歲和三十五歲從「歐嘎察」及「謝馬達古」等聖地取出四個甚深岩藏法(長壽佛總集、金剛薩埵及忿怒蓮師、大悲觀世音菩薩法,降伏死魔大威德金剛法);並將這些法傳予五世達賴喇嘛,而達賴喇嘛亦由此而得到甚深加持,其後將這些教法弘揚於西藏。岩藏師德達林巴並不注重個人法門的傳揚,而致力於教傳及岩傳合一教法的弘傳。
德達林巴與其弟大譯師「達瑪師利」為西藏雪域教傳及岩傳教法合一的開宗祖師。德達林巴於四十九歲時(1695年)在西藏拉薩南部創立了敏卓林寺(《敏》意為成熟,《卓》為解脫,合起來就是成熟解脫之意涵,《林》為寺院) 。敏卓林傳承在沙壇城、手印、金剛舞、唱誦及多瑪製作上皆有獨到殊勝之處,而戒律傳承也從寂護大師一直無間斷傳至敏卓林。
敏珠林傳承,有一個特殊的慣例,即為『長子為董瑟,次子為堪欽』,次子必須出家成為『堪欽』仁波切。
(五)「雪謙傳承」復興寧瑪教法於康區 - 1695年
1695年,冉江·滇佩·賈參,奉第五世達賴喇嘛之命,前往康區建立一座甯瑪巴寺院,以興繼迭遭蒙古軍隊破壞之寧瑪巴教法。冉江·滇佩·賈參是一位不分新舊教派的大賢哲,也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的三位極著名之寧瑪巴信徒及心子。
當他抵達康區,蓮花生大士化現,指示冉江·滇佩·賈參在一個狀似躍獅的白色岩石附近興建寺院,並授記:「他將為佛法帶來無限廣大的利益。」雪謙寺於是成為康區的佛法中心,並逐漸擴展成近乎一百六十餘個寺院。並孕育出許多出名的學者和無數的成就者,使它很快地成為寧瑪巴傳承的六大主要寺院之一。
許多大師都住在這裡,並在這授業,如雪謙大班智達翁珠吉美圖多郎嘉。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慈和巴楚仁波切,都曾在雪謙寺接受翁珠仁波切的教導數年。雖然米龐仁波切並不依附任何寺院,但他常說:「雪謙寺是我的家。」
「龍欽寧體」復興寧瑪教法於康區
龍欽巴時代,結合二大寧體及一些寧體傳承,合為龍欽寧體,這個名字是在吉美林巴時有了完整的傳承,吉美林巴有二位心子,吉美林巴把完整的龍欽寧體傳給其中一位心子,即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在第二、三、四世的多足千仁波切時,仁波切不斷傳法給六大寺系,才有龍欽寧體廣大的傳承。
中間曾不斷有合併的傳承,如貝諾法王等,但是龍欽寧體的唯一持有者就是多竹千仁波切,也只有多竹千仁波切,不只是口傳、教、心、幻和經傳都合一,注入累世的多竹千仁波切。「龍欽寧體」是不屬於寧瑪巴六大寺系中任何一個寺系,而是唯一龍欽寧體的傳承。
寧瑪巴有六種傳承方式:
-
如來密意傳:法身佛之法教,源自法身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
持明象徵傳:報身佛之法教,源自金剛薩埵,傳給金剛手菩薩,再傳給嘎惹多傑 尊者(Garab Dorje,極喜金剛)。
-
補特迦羅口耳傳:化身佛之法教,源自五方佛,傳至極喜金剛,再傳給師利星哈、 蓮師、智經(Jana Sutra, 札那蘇札)、貝瑪拉密扎(無垢友)和毗盧遮那。此傳承然後在西藏開展,延續迄今。
另有三種特別傳承(伏藏)方式:
-
親承語旨的授記傳
-
有緣的伏藏傳
-
發空行母印付傳
寧瑪巴經典與伏藏教法
一般佛教經典包括經藏、律藏和論藏,約320餘部,而密法的經典則稱為「續」,寧瑪巴有十萬部續,藏名「寧瑪久本」(Nyingma Gyubum),以及「伏藏」教法。 伏藏的教法是因蓮花生大士等成就者認為,末法時期的眾生會因根器的關係,或因各種天災人禍導至經典密續的破壞,造成修行因緣中斷;或因傳承時間較久,若有受法者毀失戒律甚至破三昧耶戒,會影響這些清淨教法的加持力;所以便將一些密續法教、法器和佛像分別埋藏在大地、水底、巨石、岩洞、虛空之中,當適當機緣來臨時,伏藏師會在淨觀中獲得指示,指示他在何處以何種方式取出某種伏藏;伏藏通常是以象徵性的空行文字寫成,甚至只有一個字,但伏藏師透過此象徵性的伏藏物便能寫出完整的伏藏教法。比較特別的是某些伏藏是藏於後世弟子的心中,如白玉傳承的祖師---明珠多傑,尊者由他清淨的心中流露出一百多種伏藏,這稱為「心意伏藏」或「意伏藏」。蓮師當時已預言:在將來的幾百年幾千年以後,會有不同伏藏師來尋獲這些伏藏,以利益當時的眾生,而且在一時間內只有一位伏藏師。
九乘次第
寧瑪巴將佛陀教法由基礎至深奧分為九乘,即為「九乘次第」,分別為顯宗的三「共因乘」、密乘的「外三乘」與「內三乘」:
-
共因乘 :
(1)聲聞乘 (小乘)
(2)緣覺乘 (小乘)
(3)菩薩乘 (大乘)
-
外三乘:
(1)事部:
主要是身與語之修習,重視手印及持咒;視本尊為清淨的對境,以種種事相上的供養、承事等,來達到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說,為了修道的方便,可將清淨的自性「如來藏」和其上的染污視為實有,再藉著種種事相上的修持,清除「如來藏」上的染污。簡單的說,就是行者視本尊如主人,自已則為僕,自已因承事主人而得到主人之加持。
(2)行部:
身、語與內心之修持二者均等;已不視外境或本尊為實有,只是一個概念;行者依本尊之所行,因學習本尊之一切,達到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視本尊如友伴,行者學習友伴的行徑,因而得到相同的成就。
(3)瑜伽部:
以修持禪定之內心修持為主,以身、語之修習為輔;「瑜伽」的意義是「相應」,就是與本尊相應。行者在修持時,將自身觀為本尊,所處之地方為本尊之清淨壇城,由此來達到內識之清淨。
-
內三乘:
(外三乘是在不同的見地上,以清淨貪瞋癡為主,而內三乘則是依貪瞋癡之特性而修持,一切都是空性的顯現。)
(1)摩訶瑜伽 (Mahayoga,或稱「大瑜伽」):
以修持內心之智慧為主,以無取捨之身、語為方便所行。行者以生起次第之修持為主;生起次第中,行者於空性中自觀為本尊,稱為「三昧耶尊」,再迎請「智慧尊」融入自身。
(2)阿努瑜伽 (Annuyoga,或稱「無比瑜伽」):
修持一切法為心性與智慧無二之功用。以圓滿次第之修持為主,圓滿次第主要是修大樂與光明,證悟萬法與心性無二)。雖說「摩訶瑜伽」是以修生起次第為主,但也必須修持圓滿次第,同樣的,「阿努瑜伽」是以修圓滿次第為主,但仍有生起次第的修習,只是偏重的次第不同而已。
(3)阿底瑜伽 (Atiyoga,亦稱「無上瑜伽」或大圓滿),大圓滿在下文另有介紹。
修持的重點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兩者並重,即「生圓雙運」。「阿底瑜伽」本身又可分為三部:心部、界部、訣竅部,師利星哈尊者再將訣竅部分為外、內、密、極密四類,其中極密這類法,大部分稱為「寧體」法門(「寧體」的意義為「心髓」),如「龍欽寧體」、「空行寧體」等,但並非全是如此,如白玉傳承中明珠多傑所傳之大圓滿法,雖不以「寧體」為名,但實質上仍有完整之教法。此類教法的實修則有「立斷」(藏音為「且卻」)與「頓超」(藏音為「妥噶」)之方法。
大圓滿
大圓滿是寧瑪巴最高之教法,以如來三轉法輪之「如來藏」為究竟見地,認為眾生 本具佛性,佛與眾生的不同處只在於「覺」和「迷」,覺時是佛,迷時是凡夫。「大圓 滿」是究竟的智慧,能澈見本淨自性實相,諸法生起的剎那,超越能修所修,原本清淨 解脫,故稱「圓滿」,輪迴、涅槃萬法都不離這實相,故稱「大」,眾生本具此清淨圓 滿之佛性,但因為執著染污之障礙,因而在輪迴之中流轉,「佛性」(或「如來藏」)就像 深遂寧靜的大海,眾生不去體悟大海本具之清澈寧靜,反而執著於其上之波浪,隨波逐 流;也可說「大圓滿」就是將空性與大光明以訣竅方式抉擇,令行者以現量直接感受證 悟的法門。